top of page

教會歷史講座摘要(第五輯)

 關體仁

第十六課 十字軍

公元 632 年,穆罕默德逝世。兩年後,回教的軍事力量,由亞拉伯開始,迅速向外發展。東羅馬帝國,領土日蹙。信奉回教的民族,相繼興起。塞爾柱王朝的土耳其人 (Seljuk Turks),於 1071 年,侵入小亞細亞,大敗帝國軍於曼西克特 (Manzikert)。公元 1095 年,皇帝亞力克修 (Alexius) 向教皇烏耳班二世 (Urban II) 求救。教皇在法國的克利孟達 (Clemont) 發表了有名的演說。其時耶路撒冷早已陷落。他呼籲基督徒息爭,前往東方奪回聖城。參軍者得免稅,免債和免罪。免罪者罪得赦免,免於死後的刑罰。許多諸侯響應呼召,紛紛組織十字軍。

第一次東征,奪回耶路撒冷,並於巴勒斯坦地帶建立了四個城邦,就是耶路撒冷王國,安提阿公國,伊得撒郡國,和的黎波利郡國。

公元月 1147 年,十字軍作第二次東征,因為失去了據點伊得撒。軍隊由神聖羅馬皇帝及法王率領。結果一無所成,且吃了敗仗。

公元 1189 年,十字軍第三次出征。耶路撒冷已給回教將領薩拉丁攻佔。領軍的有神聖羅馬皇帝巴巴羅西,法王腓力二世,和那位稱為獅王的英人李察。未到戰地,皇帝在途中遇溺。英王與法王不睦,不利作戰。二人均提早返國。可幸英王取得敵方協議,允許朝聖者自由出入耶路撒冷。

公元 1202 年,教皇英諾森三世 (Innocent III) 發動第四次東征,謀求收復十字軍失去的據點。為了報復拜占庭王朝的夙怨,十字軍竟然進攻君士坦丁堡。城破,經擄掠破壞後,以封建采邑形式,將國土分給十字軍將士。至 1261 年,東帝國才恢復主權。

以後還有四次出師,戰場卻移到北非。十字軍內部依然不和,聖城沒有恢復。甚至在第六次戰爭中,法王已經得敵方同意和平放棄聖城,但得不到教皇承認,因為較早時法王被教皇開除教藉。

延綿二百年的十字軍戰爭,終於 1291 年結束。當年十字軍勢力全部被回教徒肅清。

論評

 

耶路撒冷多次陷入外邦人手中。聖經沒有記載或暗示神盼望猶太人或基督徒將城奪回。十字軍徹底失敗了。二百年的努力與犧牲精神,靠甚麼維持?很明顯,靠人自己。聖經強烈反對基督徒作兩件事:一是為自己活;二是求自己的益處。十字軍想為主作甚麼?能為主作甚麼?克服了聖城又如何?相反地,在十字軍中,人想為自己作的事很多,能得的利益很多。

策動十字軍的教皇,是首先的獲益者。西羅馬亡,教會失去了支柱。教會領袖只好往歐洲蠻族覓支持。教皇必須獲得他們君王的順服。烏耳班二世成功了。君王響應他的呼召,組成十字軍。

百姓為利益參軍。封建時代,農民生活困苦。免稅,免債,可以紓解民困。至於教會有沒有免罪之權,百姓不會分辨。中古歐洲,文化不在寺院之外。只有僧侶能讀聖經。

歐洲君王為擴展疆土而戰。第一次出征即見成效。

十字軍組成,由於東羅馬皇帝向西方求救。他自然是受惠者。然而收復了失地,困苦了盟友,國家主人無力捍衞。於是十字大軍去了復來。西方領袖決心以軍事解決拜占庭王朝。於是陷其都,分其地,驅之為附庸六十年。十字軍上下成了受惠者。

十字軍紀律敗壞,教會歷史不諱,沿途劫掠,攻打同道人。利之所在,無所不為。大概活在生死邊緣的人,無所顧忌。

十字軍的失敗,早成定案。他們宣稱為十字架爭戰。難道十架將傾,要天下人起來挽救?天下人果然來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