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會歷史講座摘要(第六輯)

 關體仁

第十八課 權力之爭

羅馬教皇利奧三世給法蘭克王查理曼加冕,立他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回事使世人相信教皇有廢立國君的權柄。事實並非如此,查理大帝沒有下放委派主教的權力;在教義方面,他也有反對教皇的時候,例如斥責敬拜圖像之非。查理曼世系統治於九世紀沒落。代之興起的是封建制度。

公元 962 年,教皇約翰十二世為日耳曼王鄂圖一世 (Otto I) 加冕,立他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位君王曾應教皇之命,討伐叛逆有功。他與他的繼位者管轄教會,十分嚴格,甚至兩度委派教皇。

封建時代,兵戈不息。百姓厭倦戰亂,求治之心,給教會工作一個好機會。教廷一方面弭息內爭,組織十字軍;一方面興學施教,提倡經典哲學,整飭內政。

公元 1073 年,貴格利七世出任教皇。他向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四世提議,主教由教皇委派,不再向皇帝效忠。談判破裂後,皇帝撤消對教皇的承認,而教皇則革除皇帝的教籍,使臣民不得繼續向皇帝效忠,否則同罪。皇帝不得已求見教皇乞赦。得悉教皇在嘉諾撒,至,裸足立雪三日於城外,乃得見,獲赦。他回去點起兵馬,討伐教皇。教皇被擒,流放至死。

政教之爭,持續至 1122 年,簽訂沃木斯 (Worms) 和約後,方才和緩下來。教會得選派主教,而皇帝得監察過程。遇上爭議,由皇帝裁決。

政教之爭有後遺症,引致教廷分裂。教皇波尼法修八世 (Boniface VIII),1294 年至 1303 年在位,要求各政府節制徵收聖職人員稅項。諸如此類事件足以招致不測的變化。終有一日,教廷發生巨變。教皇要求法國交出一個被控叛國的主教,重申教權高於王權。法國隨即派出大員拘捕教皇歸案受審。教皇不久去世。繼位者在位九月又去世。下一任教皇革利免五世 (Clement V) 在法國壓力下產生。他把教廷從羅馬遷到法國的亞威農 (Avignon)。在這城裏任教皇的有七人,全是法國人,度過了七十年。史稱教會被擄七十年。

教皇烏耳班五世 (Urban V) 終於遷回羅馬,但教廷早已分為親法與反法兩派。教皇烏耳班六世是意大利人,為敵對的樞機主教所不容,因而選出另一教皇革利免七世。教皇二人旋即展開戰鬥,爭奪羅馬。革利免潰奔亞威農。

兩個教皇的局面,一直持續了約三十年。公元 1409 年樞機主教在比薩舉行會議,同時罷免兩個教皇,選出亞歷山大五世繼任。二人不肯退位,於是在位教皇增至三人。這個紛亂局面,一直持續至 1415 年召開的康士坦斯會議,三個教皇接受了法律裁制,全被解職。

論評

倘若教會肯持定基督為元首的話,這篇經歷六百年的鬥爭歷史就不會出現,主耶穌說,自相分爭,他的國怎能站得住呢?一個以人為首的群體,不可能是教會,只可組成一個政權,社團或者企業。承認以基督為首的群體,也不一定構成教會,如果裏面有權力鬥爭的話,因為它的成員己經否定了元首基督的管治權。以別代替基督的,就是背叛基督。在教會歷史上,教會要統治君王,君王要統治教會,都是目無基督的表現。

教皇能夠與君王的刀劍對抗,因為他宣稱擁有操縱救恩的權柄。革除教籍等於宣布死後入地獄;擁有教籍等於罪得赦免。基督徒震懾於違經背道的教規,原因是教廷壟斷了聖經閱讀和解釋的權利。事實上在這時代,沒有多少人能閱讀聖經。時至今日,異端仍然能夠困擾教會,因為教會難於分辨真假。傳真理就是傳基督。傳假福音就是不傳基督。假福音就是沒有基督的福音,沒有救恩的福音。教皇要臣服君王,君王以兵戈驅逐教皇,都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爭奪權位,就是爭奪利益。

權力之爭,延續六百年。歷史說不出誰是勝利者。神沒有啟示何人得勝,也沒有讓任何人藉著主以外的名得救。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