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講座摘要(第五輯)
關體仁
第十五課 圖像之爭
公元 330 年,羅馬皇帝康士坦丁建立君士坦丁堡於拜占庭,作為帝國的新都城。因為他重視帝國人民的團結,而且沾染了異教之風,他以君主地位領導宗教,成了教會元首。他多次召集各地主教舉行大公會議。所有決案成為法律。不同信仰即屬違法、異端。康士坦丁時代,東方教會分為五個宗主教區,各設宗主教 (Patriarch) 一人負責。各宗主教由皇帝統領。
西羅馬帝國於公元 476 年滅亡。東帝國在七世紀遭回教徒蹂躪,宗主教區失去了四個,只剩下君士坦丁堡。皇帝覺得國中素來尊敬圖像,如馬利亞和聖徒的人像,可能招致神的震怒。
皇帝利奧三世,擊退了進攻君士坦丁堡的回人之後,於 726 年下令毁滅全國教堂的圖像。國人抗命,羅馬教皇附和圖像擁護者。皇帝震怒,把西方若干主教區劃歸東帝國,作為報復。大公教會與東正教會關係惡化,促使羅馬教皇倒向法蘭克人陣營。
在東帝國境內,圖像之爭擾攘了百多年。反正兩方,隨著帝位嬗遞,反覆作拉鋸戰。多人被殺或放逐。終於公元 843 年召開主教會議,宣佈圖像爭辯結束。擁護圖像者勝,直至今日。
論評
爭論之事,乃是應否在基督徒所在之地,陳設教會稱為聖品人的圖像。最敏感的是耶穌的圖像。擁護者說,出於尊敬。反對者說,等同拜偶像。
信主目的,在尋求救恩。基督降世,目的在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對任何人或他的圖像尊敬都不是蒙恩得救的途徑。救主耶穌亦不藉著自己圖像施行救贖。主張毀滅圖像的人,意識到圖像是偶像。主張代以模型十字架,水禮,主餐的餅和杯。
兩方爭論,都觸不到問題的核心。圖像固然是偶像,是一種標記。模型十架,水禮,餅和杯也是標記而已。得救蒙恩者得著基督,並非得著甚麼標記。神沒有賜下任何標記物,叫人靠著得救。如果得救只是標記式得救,那就太可怕了。所以,圖像之爭,不過是一場超越基督而談恩典的紛爭。
毀像命令遭遇教士的頑抗,與其說他們忠於圖像所代表的人物,不如說維護自己的權益。從多方面看,那是一條得利的門路。儀文一去,宗教隨即消逝。另一方面,毀像的用意,亦不外在神救法之外求恩。雙方在救恩之外長期搏鬥,兩敗俱傷。不拜偶像的人,不就等於蒙恩的人。猶太人不拜偶像,卻沒有基督,傳講甚麼道理都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