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講座摘要(第三輯)
關體仁
第十一課 羅馬教皇
自從福音傳到外邦人,直至教皇產生,教會己經度過了四個世紀。羅馬帝國幅員廣大,教會眾多,必須分區管理。教區各設主教一人負責。大小教區的主教,地位一律平等。
羅馬城是帝國首都。人口眾多,文化發達,經濟繁榮。該教區得天獨厚,加以各地主教每遇困難,多樂於向羅馬主教求助,形成他的領導地位,助長他臣服天下主教的雄心。事實上,羅馬主教中,不乏才智過人,英明能幹的領袖。
公元 402 年,英諾森一世 (Innocent I) 出任羅馬主教。他宣稱羅馬主教的管轄權,依照彼得統緒,應該普及全世界。公元 451 年大公會議於迦克墩 (Chalcedon) 召開。羅馬主教利奧一世 (Leo I) 重申英諾森一世的主張。皇帝同意。大會議決;君士坦丁和羅馬兩主教權力均等。利奧不服,稱教皇,宰制天下。
論評
當耶穌在耶路撒冷受審,衪說衪的國不屬這世界。所以沒有使用衪的權柄為自己爭戰。在地上衪沒有授意門徒樹立勢力。西庇太妻求耶穌厚賜爵位給她兩兒子,耶穌不允許。當門徒相爭為大,耶穌禁止。主教是神的僕人。以權術得教皇位,與基督的心意不符。此其一。
聖經明言,基督是教會的元首;教會是基督的身體。神並沒有委派其他人作教會的元首。教皇成為教會元首,顯然沒有聖經根據。此其二。
大公教會宣稱,教皇是彼得的繼承人。當日主耶穌對彼得說:「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有解經家不認為磐石是指彼得。這點並不重要。假如磐石是指彼得,他的使命是確保建築物的基礎穩固。主並沒有給他在上面建造的專責;建立教會乃是眾使徒共同責任。主更沒有派他作房屋的主人。他和他的繼承人竟然君臨天下,政教兼施,殊不可解。此其三。
王侯統緒,還可理解,因為王侯有位可傳。彼得統緒,實不可解,因為他無位可傳。主耶穌沒有為門徒立統緒,更沒有為自己立統緒。從沒有基督徒自稱為耶穌的接班人。彼得統緒意義何在?此其四。
彼得統緒論者,以彼得與羅馬關係密切,且說他曾任該城主教。主教一說,查無實據。至於與羅馬關係,彼得不及保羅。彼得專傳福音給猶太人;保羅專傳福音給外邦人。猶太人少,外邦人多。保羅所寫給羅馬人的信已經成為聖經一部份。編寫彼得統緒之失誤,足以證明該說乃是杜撰。以任何人為教會元首的統緒論,都沒有聖經根據。此其五。
教會領袖,由神僕地位晉位教皇,是歷史憾事,是權力鬥爭的結果。事實上,羅馬主教與各地主教爭霸,已非一日。羅馬卒以謀略勝。後世教會多重視謀略,不愛惜基督真理。聖經稱為真理柱石和根基的教會,竟淪為政治、文化、慈善團體。近代有一位神僕,喟然歎息,說他在世上找不著教會,卻在教堂裏找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