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會歷史講座摘要(第十一輯)

 關體仁

第二十六課 教會合一的障礙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開端和終結用同一句語: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聖靈降臨,誕生教會,至羅馬教皇興起,中間經過四個世紀。馬丁路德脫離羅馬教會的時候,再過了十一個世紀。按一般理解,教會合一便是統一;分裂便是分爭。聖經所說,完全不同。

馬丁路德反對教皇,名義上產生了另一教會。每一派系可以自稱為教會。十六世紀的教派,除分為天主教與改革派外,又可以大致分為:分裂主義者,經句拘泥者,千禧年主義者,神秘主義者,理性主義者。每一種思想,多少含有激烈成份。下文逐一討論。

論評

教會合一,是教會一致的願望。不能合一,就是因為教會欠缺了唯一的合一因素。

教會的本質,聖經確定為基督的身體。這身體是無形的,因為基督不在地上,只能由基督徒生命表彰出來。另一方面,有形的教會以基督徒群體代表。這個群體包括有基督生命的基督徒,和沒有基督生命的基督徒。只有前者方得組成基督的身體。制度、法則、信條,只能劃一,不能合一。合一是與神的生命合一。基督身體有的是神的生命,並無其他。主再來時,提取的是祂的身體,不是一個混合體,例如一同生長的麥子和稗子。

「身體只有一個」,以「一主、一信、一洗」(弗四5)建立起來。用神「自己血所買來的」教會成立,救恩成功。一主是施恩的神;一信是人類所信的救主耶穌;一洗是信而受洗的人與主同死同活,合而為一。合一是聖靈的印記。因為身體只有一個,合一在乎基督。下文論合一的障礙。

(一) 分裂主義者

中古時代,君主受制於教皇。及國力充沛,即離教皇獨立。分裂主要是政治的考慮,不一定涉及信仰。十六世紀的英國是個好例子。

英國像其他基督教國家一樣,依附教皇,但貌合神離,公元 1534 年,英王享利八世藉著教皇不准他廢后的機會,脫離教皇。又通過國會,自任英國教會元首。

英王無子嗣位而另娶,及脫離教皇而獨立,兩者是沒有關連的政治決定,與宗教改革無關。事實上,亨利八世終身為天主教服務。在 1539 年,還頒佈六條諭示,說明英國國教與天主教是一致的。

論評

英國教會經營政治,始自亨利八世,教會變為政府機構,例如英國貴族與主教合組國會上議院。教會不再是基督的身體,不可能擔當「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的任務。例如,當政府提交不符合聖經的議案時,教會勢難與世俗權勢抗爭。今日情況大致相若。根據法律,如果下議院通過的議案遭上議院否決,下議院得於一年後重提該議案。上議院不得再議。政權在下議院。

如果英國教會對宗教改革有甚麼貢獻的話,那就是祟拜形式的改變,如拉丁語祟拜變為英語祟拜。教會又頒行公禱書作為祟拜的指引,但沒有建立新生。教會沒有基督生命,顯得空洞無物。主說,人若不常在祂裡面,就像枯乾的葡萄枝子,等候焚燒。

教會講政治,前者呼,後者應。亨利的女兒馬利女王重歸天主教。她逮捕背教者,控以異端罪。死於火刑約三百人,包括四位主教,和那位輔助亨利獨立有功的坎特布里大主教克藍麥。

(二)經句拘泥者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 (提後三16);要按照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提後三15)。強解,就自取沉淪。(彼後三16)撒但善用聖經作假。

十六世紀,羅馬教會離經背道,引起基督徒廣泛的注意。例如有人反對變體說,因為這不是聖經的話。馬丁路德根據聖經記載主說過「這是我的身體」這句話,創立了同體說,認為餅就是主的身體。

猶太人按照律法批評主耶穌在安息日治病,而被耶穌斥責,這些例子說明拘泥於聖經字句的人所信、所做的事。

論評

猶太人遵守律法,但他們將自己與基督隔絕。律法起不了作用。吃主餅、喝主杯的人信聖經的話,但聖經對他們無益。 因為他們沒有信心與聖經的話調和。這事上,教會牧者對羊群有責。羊群顯然與基督有間隔。字句是死的,神的道是活潑的,有功效的。 主耶穌以比喻講道,並沒有說過餅和祂的身體同是一樣的東西。祂的話只可以解說餅好比祂的身體,同樣被擘開。 祂說過祂是葡萄樹,只能解說祂好比葡萄樹,顯出與葡萄枝子的關係。沒有人會堅持,祟拜葡萄樹等於敬拜基督。 如果有這樣的人,他們就與基督隔絕了。同樣,相信吞進主身體而蒙恩的人,與福音隔絕了。聖經並沒有說過這是神的救法。

基督徒不能合一,因為有人在真道上與基督脫節。教派也是如此。教會不能離開基督而談合一。使教會合一,是主的作為,因為教會是祂的身體,不能分開的 (林前一13)。

(三)千禧年主義者

千禧年主義是十六世紀宗教狂熱者的一個運動,幻想實現啟示錄的千禧年,嘗試在地上建立新耶路撒冷。生於憂患、不滿現實的人,最易找藉口發動革命。千禧年運動是一場武裝革命,發生於日耳曼境內。

千禧年主義初期領袖閔特塞 (Thomas Muntzer) (1489-1525) 本來協助路德派宣教。後來到過民族性強的波希米亞,接受了革命理論。結果因參加 1524 年的農民叛亂被處決。

繼承的領袖何富文 (Hofmann) (1490-1543) 把運動帶到施塔斯堡,並宣佈 1533 年為千禧年的開始。他的徒眾攻佔別的地方,與施塔斯堡相爭為大。各自稱為新耶路撒冷。千禧年運動不容於天主教和改革派。不久消滅。

論評

天國是飽經憂患者的盼望,但是可望而不可即。於是有人存心去建立天國。

施洗約翰呼喊天國近了,因為已經降世為人的耶穌是將來天國之王。主耶穌更有意讓世人感受到神國的權能。祂認為祂靠著聖靈趕鬼就是神的國臨到人間。建立天國的主角是耶穌。祂掌權,包括掌握天國的時空。動手建立天國的人不應看自己為天國之王。沒有基督的天國只會招惹災難。

(四)神秘主義者

在宗教改革聲中,有些基督徒特別厭惡天主教的遺傳,儀式。有人同樣不滿抗羅宗的保守。於是有人從一宗派轉往另一宗派。亦有人起來尋求神,注重靈修,默想,啟示,務求與神契合。他們強烈反對形式主義,除去宗派主義,攻擊教會傳統。然而始終沒有建樹,而且有人獲罪被殺。十六世紀的運動領導者,名字也隨歲月湮沒。

論評

尋求神是聖經的訓誨。基督是尋獲神的道路。若不藉著基督,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證據顯示,神祕主義者循著人的道路尋求神。 一篇古今傳誦的祈禱文,記載一位中古修士方濟各 (Francis of Assisi) 求神讓他做好幾件大事,包括讓他在有悲傷的地方播種喜樂。 壯志可嘉,可惜沒有反映基督,特別是祂救恩工作的成果。禱告的話語令人相信,他盼望神把基督的工作直接交給他。基督是人神的中保。 神藉著基督完成兩大工程,就是創造和救贖。沒有人能代替基督;只有基督能代替人。基督徒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為主。(林後四 5)

神秘主義者的致命傷,乃是自視屬靈,高抬自己;所以找不到道路,找不到真理。他們忽略了那位作中保作道路的基督。

(五)理性主義者

笛卡兒 (Descartes),法國人,是一位哲學家和數學家,終身信奉天主教。他於 1619 年創立一門哲學叫做理性主義 (rationalism)。 他教人懷疑一切應該懷疑的事物,但是不能懷疑自己的存在,因為自己有思考的能力。他提出「我思故我在」作為理性主義的基石。 他又教人不要懷疑神的存在,因為經過人的理性判斷,神是存在的。換言之,笛卡兒認為人的思維,非感官知覺的認識,以至分析、綜合、判斷的能力,可以判別真假、是非,包括神和屬靈的事。 十六世紀,加爾文派處理一宗轟動歐洲的教案。被處決的罪犯塞維達是一個強烈反對三一論的理性主義神學家。他生於笛卡兒之前,但人類早已屈服於自己的理性。夏娃的判斷與選擇驅使她離開神。

論評

主耶穌說祂是真理。人既相信理性,視作真理,不得不背棄那位聖經宣揚為真理的基督。教會中這類的人很多,難以合一。

聖經記載神創造人。理性主義者說,人透過理性斷定神的存在。等於說,神經過人的評審,獲得承認。於是神忽然變為被造者。若果神通不過某人的理性,神對於他是不存在的。的確有很多人運用理性去拒絕神,成為無神論者。

理性主義者的思維,往往產生無神論。這是笛卡兒始料不及。不是希奇,他的基本原理「我思故我在」,在那位被證明為真理的主眼中,不能成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