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講座摘要(第十二輯)
關體仁
第二十八課 風雨後的羅馬
公元 1517 年十月,馬丁路德發表論文,抗議教皇出售贖罪券。教皇於 1518 年十一月,頒佈上諭,承認教皇沒有免除煉獄刑罰的權柄,但強調今生他有管治教會之權。他有意安撫改革派,卻不能與皇帝查理五世協調。抗羅宗得了喘息機會,反敗為勝。簽訂 1533 年奧斯堡之盟,獲得政教自由。
羅馬教會檢討形勢,發憤自強。做了兩件事,恢復天主教的優勢。於 1540 年成立耶穌會;1545 年召開天特會議。
耶穌會 (The Jesuits) 的構思,是一支基督精兵隊伍。始創人伊格那丟 (Ignatius of Loyola),西班牙人,生於名叫羅耀拉的城堡,世稱他為羅耀拉。他曾參軍作戰受傷,不能再服役。熱心宗教,他矢志效忠教皇,創立軍事化的耶穌會,撰寫訓練手冊《靈性操練》,提供為期四週的基本訓練。這書日後成為天主教經典之作。耶穌會還有長達十多年的教育計劃。羅耀拉目的乃是建立一支輔助教皇的勁旅。
耶穌會成員的選拔及升遷,十分嚴格,但發展甚速。人材輩出,四處傳教。其中會士意大利人利瑪竇 (Matteo Ricci) 於明萬曆年間到中國,深得朝廷器重。他通中文、天算、輿地、醫藥之學。著有乾坤體義,幾何原本等書。四十多年後又有德人湯若望來華,任清代欽天監,修改歷法。還有其他作教皇特使的會士,出現於日本、印度、美洲。
耶穌會的重點工作是教育。世界各地有他們主辦的學校,包括大學。估計今天共有四千間。
教皇保祿三世在奧地利境內的天特召開大會,好讓他檢討教會失敗的原因,同時讓他有機會重申他的領導地位。大會於 1545 年召開,舉行過七次,歷時十九年到 1564 年了結。制定改革羅馬教會的政策,包括嚴格培訓教士,提高他教育水平,以及道德操守;又給予主教更大的管治權。靈感與動力大概來自耶穌會。
論評
耶穌會給教會新希望,給世界新文化。他們的刻苦耐勞、實事求是的作風,首先贏得日耳曼南部諸侯歸回天主教。中國也受惠於他們的學術。明祟禎內閣大學士徐光啟,得利瑪竇合作,著書介紹歐西學術,如數學、天文、曆法、地理、水利、槍砲,凡六十多種。可惜的是,耶穌會帶給中國新知識,卻沒有帶來新生命。史載明朝皇帝看重利瑪竇,朝廷大臣如徐光啟、李之藻和他長期合作,成績卓著。史書再透露,朝廷上下,沒有一人歸信基督。傳道的成敗,視乎所傳的是甚麼道。《靈性操練》一書,顯露了端倪。它說教會必須萬眾一心。當教會指白為黑,會眾不得有異議。這是歷代軍事領袖指揮軍隊的竅門。耶穌會採用了,乃是要求人人對教皇完全順服。耶穌會的宗旨,本是如此。以此傳道,只有傳揚教皇的威德,科學的功能。至於耶穌基督救恩的道理,苦無出路。
耶穌會得民眾歡迎,因為他們能夠造福人群。提倡文化教育,關懷社會,不會有人反對的。
天特會議多方面受耶穌會影響。羅馬教會人物,志大才疏的多,甚至有些主教不識字,教士不會講道。教皇制度,缺乏支柱。反觀耶穌會人物,才志相配,赫然有成。至於說傳揚真理,或者說,傳揚基督,他們沒有做到。時至今日,無論對於新教、舊教、清教徒、宗教徒,主的聲音還是響徹雲霄:「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