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講座摘要(第八輯)
關體仁
第二十一課 聖禮考
基督徒對於聖禮的意義,各有不同認識。施洗約翰宣告為悔改的人施洗。所以聖經稱這洗為悔改的洗。當主耶穌到約翰跟前受洗,約翰不明祂為何受洗。主耶穌要表達的不是悔改。神卻要找個機會曉喻世人耶穌是神的兒子。
今日教會各宗派所採用的聖禮,不外七項:水禮 (Baptism),主餐 (Eucharist),堅振禮 (Confirmation),告解 (Penance),抹油禮 (Extreme Unction),授職禮 (Ordination),婚禮 (Matrimony)。十二世紀人倫巴都 (Peter Lombard) 在他的著作《教義四書》中推薦這七項禮儀給教會。公元 1215 年,第四次拉持蘭會議採納它為教會的聖禮。下文逐一討論。
論評
聖禮乃為彰顯基督,見證救恩而設。以聖禮誤導教會,神所不容。昔日神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設立逾越節給他們遵守。當日他們不會明白逾越節的意義;不知道被殺的羔羊所預表的基督救贖了他們脫離苦難。時至今日,猶太人依舊守逾越節而拒絕基督,實在不可思議。
關於聖禮,歷代爭論不休。基督的救贖,無可爭議。所爭論的是人對聖禮的看法。例如水禮是否對人有功效;施禮人的權威;禮儀的方式等。
聖禮意見分岐,往往成為權力鬥爭的武器。東西教會早有不睦的因素。十一世紀,君士坦丁堡又以崇拜方式不同為理由,挑起紛爭。例如西方主餐中用無酵餅,而東方用有酵餅;西方只許主教主持堅振禮,而東方則任由各級教士執行。衝突導致雙方於 1054 年互將教會統治者驅逐出教,造成東西教會分裂,直到今日。
(一)水禮
水禮是信徒歸入基督的儀式。有浸禮,有灑禮。除施洗約翰外,初期教會採用浸禮(參徒八:38)。相傳灑洗為病者而設;事實上,健康者受灑禮十分普遍。
嬰洗約在第三世紀開始施行。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沒有將它革去。反而鞏固了它。前此,一般相信受洗乃得救的必要步驟,所以認為未經水禮夭折的嬰孩,勢必因原罪滅亡。中古時代,嬰兒死亡率高。往往於出生時由收生婆施洗。嬰洗習俗,根深蒂固,無法拔除。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聲中,慈運理派反對嬰洗最力。後來還是屈服。改革派全部妥協,增強世人以為水禮能拯救罪人的信念。
受洗時,嬰兒由保證人回答認信的問題。這種措施,更為救恩真理所不容。沒有人能代表他人上天堂或下地獄。
有些教派接受一個敵對教派信徒加入時,要求他再受浸一次。這些教派被稱為重浸派 (Anabaptists)。早在四世紀出現,興盛於十六世紀。重浸派份子複雜;日後成為激烈反對派之一。
論評
按照聖經所說,信徒經過水禮,見證他與基督同死、同葬、同復活;也就是見證他藉著信,已經進入基督為他預備的救恩。水禮不是神向人施恩的媒介。如因水這樣東西能使人出死入生,水禮就是一項法術。可是聖經強調得救本乎恩,又因著信。同時確定,恩典和真理,是由耶穌來的。教會竟然以宗教儀式,「毁壞神的工程」(羅十四:20)。
縱觀上述的歷史事實,可見當日教會所傳的是沒有基督的救恩,是世人所喜愛的宗教。宗教是文化,而文化乃是人類的產品,它越過那位代表真理的基督,為己為人謀求福祉而努力,不擇手段,法術與否,在所不計。
(二)主餐
基督徒按照主的吩咐,按時聚首,吃主的餅,喝主的杯,紀念祂為罪人捨身流血。主餐有好幾個別名。英文的 Eucharist 來自希臘文 Eukharistia,意即感恩。中文有稱作紀念主,這兩個名稱最能表達主在最後的晚餐所傳達的信息:為的是紀念祂。
關於主餐的作用和意義,教會似乎面對著不可分解的紛爭。這些爭論,起於變體說、原體說、象徵說。
變體說 (Transubstantiation) 創始於十一世紀人朗法蘭克 (Lanfranc)。當英國奠基於不列顛領土上,他出任坎特布理大主教。他根據亞理斯多德的哲學思想,研究物質的本性,相信主餐的餅和葡萄汁經祝福後變為基督的血肉。隨後教會花了幾十年去辯論。
到了 1215 年,第四次拉特蘭會議通過採納他的說法。直至十六世紀在宗教改革聲中,羅馬教會召開天特會說,檢討策略時,更重申變體論的正確性。東正教也相信變體說。
羅馬教會把彌撒(主餐)視為施恩手段,好使參與者有所得著。參與者又志在「領聖體」。教會更認為每次彌撒,乃是不流血的十架犧牲,每次都叫人得益。如果這權利被教會褫奪,信徒即陷入很大的痛苦和困擾。
十六世紀的信義宗,反對變體說。創立同體說(Consubstantiation),認為餅就是主的身體。主說過「這是我的身體」,無須改變。主無所不在。
象徵說指主與紀念祂的人同在。主餐一切東西是標記物。改革派慈運理同意象徵說。加爾文不置可否。
論評
聖經學者認為,除了主說過餅是祂的身體,沒有其他原因能夠觸發變體說和同體說。果真如此,這句經文的解釋,就無法接受。耶穌也說過祂是真葡萄樹,但是不過把自己比作葡萄樹。沒有人想過把天然的葡萄樹當作主耶穌去傳揚和敬拜。
本講座更認為,餅是不是等於主的身體,整個問題與福音真理完全無關。為甚麼要爭論下去,聽者只好猜測。聖經從來未說過主的血進入人體成為得救的條件;更沒有說多次主餐等於多次救恩。身體論簡直是踐踏福音,演變成為另一項法術。它更誤導人相信教會有操縱救恩的特權,相信失去彌撒機會就失去救恩。
綜合各方面的觀察,教會所傳揚的往往是一個宗教,而不是救主基督。宗教對人有很大影響力。聖經說:有人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為了利益,傳者受者一同變成迷信。
(三)堅振禮
施行嬰洗的教會為那些已經長大的受洗者行堅振禮。原意是使他們接受聖靈,有能力參與教會事務。先例有保羅在以弗所信徒身上所作的工(參徒十九6)。事實上,堅振禮在行政上協助教會編制信徒名冊;同時讓信徒重述嬰洗時保證人代他認信所說的話。
論評
更正教許多宗派或無宗派的教會,沒有嬰洗,所以沒有堅振禮。堅振禮的屬靈意義不大,所以沒有爭議。如果有,問題不在該禮儀,乃在信徒如何得著聖靈。
(四)告解
基督徒得罪了神,向教會自首,表示悔罪,答應履行補救條件之後,主禮人即宣告他罪得赦。告解可能源出約翰一書一章九節:「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很早告解即實行於羅馬帝國東西教會。至今不衰。
論評
根據上面引述的經文,有權行使赦罪權的是神。又根據福音書所載,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神有沒有委派人代表祂行使赦罪的權柄呢?耶穌復活那天晚上,祂出現在門徒中間,說:「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神可以給予某些人赦罪的恩賜,卻沒有委派廣行赦罪的代理人。同樣,神沒有差遣任何人專門與世上罪人作對。祂更沒有教導罪人向人求赦。罪人向神祈求施恩,方合聖經真理。
基督十架上捨身流血,乃唯一救贖罪人的方法。其他一切行為,以及形形色色的奉獻,包括舊約的獻祭,沒有功效。世人所認為的贖罪代價,正好作為日後贖罪劵的濫觴。
告解一無所成,求人赦罪嗎?無效,因為人不是神。託人求免嗎?無效,因為基督以外,並無中保。討神喜悅以致得救嗎?無效,因為神不喜歡祭祀,何況功德。捨身作贖價嗎?等於不赦。
(五)抹油禮
學者相信,抹油禮的聖經根據在雅各書五章十四節:「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經文所說的禱告是醫病的禱告,為「救那病人」的禱告。經文的信息是禱告大有功效。
習慣上,教會所施行的抹油禮,乃為臨終的病人而設。所以這項儀式又稱為「終傅禮」。由主禮者用油抹病人的眼、耳、口、鼻、唇、手、足。意思大概是清理罪污,為離世的基督徒作好準備。但這說法不過是一個猜測的概念,可能有其他說法。
論評
臨終抹油的意義,從來不明確,因為缺乏聖經根據。抹油既不代表神的救法,教會又不能說出它的作用,和真理的所在,令人信服。沒有真理的思想就是宗教。
(六)授職禮
聖職就是神的工,由教會分給神所託付的人。工人領受職責,有時用儀式表達,有時沒有。
授職儀式不一,作君王的大衛,作大祭司的亞倫,都是受膏而立。耶穌差遣十二使徒,沒有儀式,只給他們權柄行事。馬提亞被立為使徒時,也沒有儀式。初期教會派七人辦理供給之事,由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這個授職儀式,經教牧書信肯定後,成為日後授職禮的典範。
論評
作聖工首要的條件是恩賜。提摩太所得的恩賜,是在眾長老按手的時候賜給他的(提前四:14)。可見按手所表達的,是託付任務,並且賦予恩賜。
為神重用的人,不一定接受過授職禮。保羅沒有受地上的主耶穌差遣,恐怕他的使徒身份受質疑,於是慎重地為這事辯論。主在異象中對亞拿尼亞說,保羅是祂所揀選的器皿。這個啟示,勝過任何形式的授職禮。保羅的工作果效,也證明他是使徒。
「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徒二十:28)。聖靈如何立人,毋庸過問。聖靈所立,必然無誤。
(七)婚禮
教會人員為基督徒證婚事例,不見聖經。迦拿婚筵的故事,發生於律法時代,教會成立之前。然而婚禮的屬靈意義深遠,見證美麗。新人雙雙對神的承諾,吐盡福音的光芒。神人合一,實在是福音真理的根基。
論評
蒙恩人要明白神的愛,最好從夫婦關係去領會。結婚時二人向神承諾,有生之日,不離不棄。這個心願,只有二人成為一體,方能實現。聖經稱這樣的結合為極大的奧秘,是指著基督與教會的關係說的。
二人結合成為一體,效果深不可測。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一同承受生命之恩」(彼前三:7)。成為一體,不但指成為一人,乃指成為一個有基督生命的人。二人不可能有不同的屬地生命;不可能再為己而活,也不可能各為對方而活,只能為主而活,因為二人已經活在基督裏面成為一個身體,二人的生命同為基督所擁有,管理與負責。屬於基督的人,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他身上照常顯大。
二人成為一體的奧秘,另一處經文說是福音的奧秘。一體論是救恩的基本真理。十架上的基督,完全代替了罪人。人因信主成為一體,否則救恩無法運作。至於其他恩惠如稱義,成聖,重生,得勝,能力,喜樂,平安等,神唯一施恩的渠道,乃是讓人與基督的死、埋葬與復活聯合而建造起來。
二人成為一體的奧秘,最早由主耶穌啟示,繼而由保羅在以弗所書傳揚。它的真理價值,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