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會歷史講座摘要(第十五輯)

 關體仁

第三十三課 法國大革命

了解法國,很不容易。發表人權宣言,揭櫫自由平等,法國最早。國體變遷,法國最多。法國大革命,改君主專制為民主共和。共和國忽然變為帝國。跟著削帝號,復君主。其後專制與共和交替。變幻之頻,史無前例。今日的法國乃是第五共和國。皇帝拿破崙的功業,後世稱道不衰。法人更視為殊榮,商人用以為標誌。其實拿破崙的結局,說明世人思想的虛妄。至於法國教會歷史的變化,亦難測度。

十七世紀中葉,三十年戰爭結束。雙方交戰國殘破不堪,法國受禍最少。法王路易十四乘勢而起,擴張國土,不斷用兵,以致國庫空虛。十八世紀末葉,經濟崩潰,稅制失效。法王路易十六要增加稅收,召集國會(States-General)商議。國會由教士、貴族、平民三級(Estates)代表組成。平民中的農民納稅最多,貴族則很少。教會擁有國中五分之一的土地。過去 175 年,國會沒有召開過。

國會終於 1789 年五月召開。第一級(教士)代表 308 人,第二級(貴族)285 人,第三級(平民)621 人。討論議事規則時,平民代表主張一人一票表決議案,反對一級一票。協議失敗,平民代表退席,另組全國代表大會(National Assembly),接受教士和貴族參加。

六月廿三日,法王召見全體代表,宣示全國代表大會為非法。同時提出政治改革方案,令三代表團退席,分別商討後回報。教士、貴族代表遵命,平民代表不肯離去。

教士、貴族陸續加入全國代表大會。終於六月廿七日法王批准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並且命令全體代表加入。朝廷大臣不甘示弱,準備反擊。謠言紛起,民眾搶購糧食,糧價大漲,反政府情緒激昂。七月十一日,法王罷免妥協派大臣一人。七月十四日,巴黎群眾奪取軍械,攻陷巴士的監獄,釋放囚犯。雖然裏面只有七人,但革命的號角已經響起了,政府沒有制裁行動。

全國代表大會議決廢除舊稅制,發表人權宣言,立法規定法王得在法律生效後六年內加以否定。會中激烈派雅各賓黨(Jacobins)不滿法王有廢法權,藉著法王不肯簽署人權宣言的時機,策動各方面逼使他由凡爾賽宮遷往巴黎。巴黎是革命勢力所在地。雅各賓黨是議會的少數,但有能力影響大多數。

封建稅制廢除後,國庫入不敷支,於是發行鈔票,以教會田產作抵押。鈔票愈發愈多,而抵押品不變,七年內通貨膨脹一百倍。

革命給予教會另一打擊,就是 1790 年通過的教士官委法案。教士薪酬削至官吏薪酬水平。於是天主教反對革命更烈。

路易十六勢孤,思與親屬國和天主教勢力合夥,制裁革命。事實上,法國革命運動不利於歐洲所有君主國。他於 1791 年出走,投奔異國,但在邊境上被截回。

法人從未要求法王退位;事到如今,法人開始思想法國是否需要由人民自主的法國。出奔失敗的法王,獲得各國聲援。更有王侯陳兵法國邊境。法國雅各賓黨用計證明法王褊袒外國,最後要求他命令外國軍隊撤退。法王不允,戰爭一觸即發。國會中保守派議員亦希望一戰以挽救王室。法國於 1792 年四月向奧國宣戰。王不肯派兵拱衛巴黎。雅各賓黨人丹頓(Danton)率眾叛變,佔領巴黎,逼國會使法王退位,重寫剛好完成的憲法,改君主立憲為民主共和。

九月叛黨在巴黎大捕異己。監獄不能容。四月內,1,200 人未經審訊被處決。同時法王路易十六亦以通敵嫌疑就逮受審。最後由國會一致通過處死。

共和初立,法國內外交迫。外有強鄰壓境,內有權力鬥爭。陷入痛苦黑暗,史稱恐怖掌權的日子。革命黨大舉捕殺王族及其擁護者,包括王后馬利亞。無人預料革命黨人亦不倖免。領袖丹頓及羅士比亞(Robespierre)二人,亦先後授首於斷頭臺。

軍方將領拿破崙興起,沙場上追奔逐北,群雄賓服;政務上勵精圖治,國靖民安。挾其文治武功氣勢,集權力於一身,窺伺神器。終於 1804 年即皇帝位。法國革命告終。

論評

法國大革命是歷史大事,從思想革命演變成為政治革命。革命是求進步。法國大革命帶法國進到甚麼地步?

先談政治革命。十八世紀的法國是君主國家,變了共和國,再變帝國。君主國由一人統治;共和國由國民統治。法共和國的國民變成暴民,互相殘殺。君主一人統治一國;皇帝一人統治多國。君主專制,皇帝更非專制不可,否則無法管治。可見法國大革命,不但不能令法國進步,反而叫她倒退。

任何形式的政體,目的在治理萬民。人喜愛管治人,厭惡受人管治;喜愛作主,厭惡為奴。這是法國革命的啟示。很不幸,人是罪的奴僕;更不幸,人將自己作為他的奴僕;這個己不會反對這個人。由僕而主,再由主而僕。同一個人,飽受罪的蹂躪。那麼,法國革命中的恐怖日子,並不是出於偶然。這種不幸的事,發生於法國共和政體之下;在中國,同樣有不幸的事。政體不同,事出一轍。

「神用權能治理萬民,直到永遠。」(詩六六7)世上許多政體,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消失了。神的管治是穩固的,永遠的。基督用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來一3),也用同樣的權能,制伏萬國(啟二27)。法國大革命前後,她的教會吃盡苦頭,看不見神的同在。不能說基督不愛法國的教會,只能說法國的教會脫離了基督的管治,為自己經營,求自己的益處。教會與民爭利,可見一斑。

學者的言論,是導致法國大革命一個因素。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有伏爾泰(Voltaire)、孟德斯鳩(Montesquieu)、盧梭(Rousseau)三人。

伏爾泰是理性主義者,反對教會的迷信,提倡無約束的言論自由。他的名言是:「縱使我不同意你所說的每一句話,我願意付上生命代價來保障你說這些話的自由。」言論自由不能沒有限制的。放任的言論,可能構成人身攻擊,異端邪說,淫辭妄語,為害社會。法國革命,很快失敗,因為革命黨的言論,對己不利,自喪其身。伏爾泰反對教會迷信,倒沒有錯。可惜他沒有認識那位最反對迷信的耶穌基督,於是把祂一同撇棄。

孟德斯鳩的思想,直接影響法國的政制。他不談廢除君主,但主張限制君權,著重法治。國家事務,先經立法,然後推行。他的傑作是《法治精神》。法治是民治的基礎,但不是民治的保證。根據法國憲法成立的民主共和國,何以忽然變為帝國?神的國在人心裏。(路十七21)神的國就是基督作王的國。沒有基督的人執政,想把國家治理得好,談何容易。

盧梭的思想,影響革命者最深。他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平等,失去了就得恢復。人到世間,作罪的奴僕,沒有自由。初生嬰兒人人平等,更非事實。才有賢愚,體有強弱。正如山嶽有高低,海洋有深淺。人得自由平等,全賴神的救恩成全。盧梭的名著《民約論》指出,在任何政制下,統治者的權力來自人民,而統治者在位,也是人民的意願。這是民主政制的基本原則。缺點是民主以人為主,否定神為主。若民主經得起考驗,法共和國何以坐視拿破崙稱帝?何以忍受霸權取代民權?難道帝制乃眾望所歸,符合盧梭的民約理念?

法國大革命,是人民改變國家體制的嘗試,結果失敗了。神也革命,改革的是世人的生命。祂藉著基督,建造新人、新生命。舊事已過,萬事更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