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會歷史講座摘要(第十八輯)

 關體仁

第三十七課 繼往開來

四千年前,神呼召亞伯拉罕從迦勒底地出來,進入應許之地。三千五百年前,神呼召百姓從埃及出來,離開為奴之家,進入流奶與蜜之地。二千年前,聖靈降臨,神呼召教會從世界出來,脫離黑暗的權勢,進入祂愛子的國,成為基督的身體。

神的教會在風雨中度過二千年,根基穩固。她建造在磐石上。磐石就是基督。神創始,也必成終。到那日,教會被提,成為天上的耶路撒冷、羔羊的妻。

近代的教會,遇見困難,前所未有。可是信主的人不斷增加。今日基督徒人口達到世界人口三分之一。本文討論近代教會的形勢,及其應付轉變的經過。

(一)社會福音

十八世紀末,英國發生工業革命。世界形勢起了顯著的變化。新機器和新技術代替了古老的生產方法,改變農工的生產比例,大大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問題。

生產已經不再單靠人力。蒸氣、電力、風力,遠超手工業時代的生產力;大量生產沒有困難。生財有道。農民攜同婦孺湧進城市,投身工業。資本主義的詬病是剝削工人增加利潤。英國城市的居住及工作環境惡劣,導致生活苦悶,酗酒、犯法,社會百病叢生。教會不能坐視,於是社會福音、社會工作興起。歷久不衰。

社會福音思想濫觴於一位名叫沙夫茲伯里(Lord Shaftesbury)的英國伯爵。在 1759 年一次宗教辯論中,他說:「基督徒不能專談永生,更不應專顧自己。神創造並且拯救人的靈魂和他的身體。」他的言論引起教會的注意。

社會福音運動基於自由主義思想。神學家饒申布士(Rauschenbusch, 1861-1918)撰寫《社會福音神學》,指天國乃是地上經改造的社會,並號召教會進行社會改革。

英國國會於 1833 年通過解放黑奴法案,比美國早 32 年。對於過著非人生活的工業白奴,在教會的有力干預下,英國於 1883 年通過修訂的工廠法案,改善勞工生活。

論評

工業革命起,教會接納社會福音。「社會福音」一辭,不見聖經。聖經所見證的,有基督的福音、真理的福音、得救的福音。社會福音乃是「別的福音」(加一:6)。這裏面,沒有基督,沒有真理,沒有救恩,教會是明白的。在政教不分的時代,政府與教會同有責任解決民困。

主耶穌曾把五餅二魚餵飽幾千人。餵養百姓不屬於神的救贖工作。祂分給世人的不是「必壞的食物」,乃是「生命的糧」(約六:27, 35)。主耶穌把教會從世界呼召出來;社會福音運動鼓勵教會與世界合一。教會所受的託付乃是傳揚「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約六:33)耶穌基督。

 

信主的人不必憂慮,認為耶穌不肯繼續派餅以致無餅可吃。祂曾吩咐世人,「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太六:25)。聖靈更藉著詩人見證說:「我從前年幼,現在年老,卻未見過義人被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討飯。」(詩三十七:25)主耶穌教人祈禱並且認識我們每日所需之糧,來自天父。

(二)基督教文化

工業革命聲中,工廠覓原料;產品探市場。資本家必須放眼世界。汽船面世,可以無遠弗屆。於是相繼殖民海外,發展商業。殖民國家一遇反抗,即行啟釁。工業革命帶給世界莫大衝擊,更令教會尷尬不堪。輿論四起,斥基督教士跟隨國旗闖入別國,強銷宗教。不容否認,工業國發展商務,不擇手段。用武力威脅仍未發展的國家簽署不平等條約,割讓土地,開闢商埠、租界,承認勢力範圍,容許傳教。被視為與侵略者沆瀣一氣的基督教會,訴說無由。傳教士亦往往庇護教中人的犯法行為,難辭其咎。教會雖勸諫自己國家的執政者改弦易轍,尤其是反對銷售鴉片,迄無成效。於是受害的國家與教會一同受害。中國拳匪之亂,牽涉至廣:西方國家、基督教會、義和團、清政府、八國聯軍。一場賭博,全是輸家。

論評

西方教士,聲勢浩大,工作繁多:建教堂、傳福音、開學校、辦慈善。神把亞當安置於伊甸園,來到伊甸園看不見亞當。神把福音託付給教會,卻在中國的福音大軍中,找不到教會。

教會受託傳真理,就是傳基督。當日宣教團體所作的是輸送基督教文化。任何文化都不是真理。文化可以改善人類生活,這是社會福音運動者的願望。宣教團體有相當凝聚力,能供給社會需要,所以能繼續運作。基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那些沒有成功地傳遞基督生命的傳道人,沒有完成教會的使命,不能視同基督的身體。

沒有基督,就沒有福音,沒有生命。「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約壹五:12)假若神的生命沒有讓人得著,人類不會有任何盼望。沒有神生命氣息的活人,找不到人生目的、方向、途徑;做事也沒有能力、熱誠。任何事情,無論是屬世的或是屬靈的,都不可能有成就。

(三)世界大戰

十九世紀的西方國家,以工商業致富。為求保全成果,和平倡議,響徹歐洲。同一時期,各國相信,維持和平,有賴國家實力。於是爭儲軍備。史稱武裝和平。

二十世紀初,德奧兩帝國,正事領土擴張。1914 年間,奧匈帝國皇儲在新近兼併的薩拉熱窩遇刺身亡。奧疑為塞爾維亞政權所為,興師問罪。俄助塞。德對俄宣戰。法俄有盟約在先,同赴戰場。德破壞比利時中立,取道攻法,英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展開。

戰爭持續至1918年,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戰勝德奧領導的同盟國。巴黎和約結束了奧匈、德意志、土耳其這三個帝國,並且誕生了多個新國家。俄羅斯帝國於 1917 年被革命推翻,退出戰爭。一個機構成立,以維持世界和平為目的,名叫國際聯盟。

歐洲國家,過去因信仰不同,彼此為敵。如今不是為信仰的緣故,基督徒互相殘殺,嚴重損毀基督的形象。基督徒無所適從,退而尋求自救的方法。戰後,德俄不被納於國際聯盟,成為極權國。

戰後的德國,疲敝不堪。和約索償太重,德國力不能勝,經濟崩潰。國人期望得一英明神武人物,再造山河。將領興登堡元帥當選威瑪共和國第二任總統。希特拉繼任。他領導國家社會黨(納粹黨),施行獨裁統治;廢除威瑪憲法;整軍經武;將戰敗歸咎於腐敗的社會制度。他認為德意志民族乃世上最優秀的民族;斥猶太人腐蝕社會;稱基督教為患世界;除納粹黨外,取締一切政黨;設立特務機構以箝民口。自 1933 年執政以來,希特拉不費一兵一卒,先後吞併奧地利和捷克。1939 年入侵波蘭。英法向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

德國和蘇聯不約而同侵略波蘭,各佔土地,且訂約互不侵犯。德擊破西線。英國撤軍。法政權易手。1940 年意大利加盟德國,繼而被英美擊敗於北非。1943 年西西里島淪陷,意大利降。國人叛,殺墨索里尼。1941 年德背約攻蘇,無功而退。1944 年盟軍大舉,東線蘇聯,西線英美,夾攻德國。1945 年,柏林破,希特拉自戕。1941 年間,中日戰爭方酣,日本突襲太平洋美軍基地。目的在控制太平洋,獲取軍事物資補給。1945 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兩枚。日無法抵抗,請降。大戰告終。

教會受盡納粹德國的凌辱。納粹主義思想集中於人種問題。它塑造德意志民族的超越性,劣等民族的厭惡性。希特拉最恨惡猶太人,次及基督教和馬克思主義,因為兩者都源出於猶太人。他搜捕了猶太人六百萬,集體毀滅。他嫉妒教皇的權柄,藐視新教的無能。新教很快妥協,願意改為統一的納粹化國立教會,以希特拉為首。希特拉認為基督教乃為無知識的人而立,理應取締。不過教會終於得以苟延殘喘。教皇庇護十一世很不舒服,通諭斥責納粹暴行,只是未有號召反抗。形勢比人強,不得不審慎。希特拉也不魯莽,不回應。逼迫稍歛。

戰後,以保障世界和平為目的之聯合國組織成立。

論評

兩次世界大戰,留給人類不可磨滅的慘痛。勝者敗者,一同受苦。維持世界和平,刻不容緩。

人類需要和平,同時存有可能招致戰爭危險的慾望。二者不可兼得。於是神介入。先知以賽亞預言有一嬰孩為人而生,有一子賜給他們。祂有好幾個稱謂,其中之一是和平之君,祂擁有無限的平安。(賽九:6, 7)祂是奠定和平的因素。(中譯聖經,和平與平安並用,同指一事。)這位和平之君是基督。少了祂,人與人之間,或神與人之間,和平便不成立。主應許將祂的平安賜給我們。(約十四:27)又確保我們在祂裏面有平安。(約十六:33)說明除祂以外,別無平安。神降罰常用刀劍,就是戰爭。但稱自己為避難所,要保護那些重生得救、住在基督裏的人。主說將平安賜給人,方法與世人送禮不同。禮物由人身外傳送。基督的平安乃在基督裏面接受、享用。基督徒必須與基督合而為一。

聯合國組織寄望於政治措施,自由主義思想,國際警察行為等,以維持世界和平。成敗得失,未來歷史當有定論。

(四)福音遍寰宇

二十世紀的教會,形勢與以往不同。可以分為四個體系:天主教、東正教、更正教、靈恩運動。更正教宗派繁多。靈恩運動取得超過宗派的席位,成為宗教的一個體系。信徒眾多,發展迅速,舉足輕重。例如意大利境內的靈恩信徒,人數超過更正教各宗派信徒的總和。拉丁美洲的靈恩運動發展最快。南美國家是天主教國家。除天主教外,其餘信徒中,七成是靈恩信徒。

信徒分歧,對教會不利。二十世紀初,出現教會聯合運動,力求保全共同持守的基本真理,以利福音傳播。國際宣教會議於 1910 年在愛丁堡首次召開。十一年後,成立國際宣教協會,執行工作。另一機構普世基督教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於 1948 年成立。普協於 1961 年會議通過合併國際宣教協會。出席會議有東正教和靈恩派代表。天主教派員觀察。普協設總部於日內瓦。

天主教與東正教素來互不承認。雙方領袖曾於 1054 年彼此驅逐出教。直至 1965 年雙方撤消驅逐令,結束九百多年的敵對狀態。

教皇若望二十三世於 1962 年召開第一次梵蒂岡會議,聲言革新羅馬教會。實現耶穌所要求的合一。提出聯合非天主教信徒一同崇拜、主餐、訓練工人等。不同信仰的基督徒,要採取聯合行動,很不容易。

二十世紀教會每一體系,都有很大發展。也許這是兩次世界大戰苦難的成果。1910 年愛丁堡世界宣教會議響起號角,志願差會把福音種子帶到世界每一角落,佈道團又加強福音運動。第一次大戰後,基督徒人口在第三世界增長迅速。1999 年世界人口為六十億;基督徒人數超過十九億。

論評

有二千年歷史的教會,用過不同方法去傳教。傳者所傳的,信者所信的,往往離不了宗教的模式,智慧的理念。傳揚宗教的框架,與傳揚基督,是兩回事,而且相距很遠。任何宗教不能救人;基督能,祂是救主。任何宗教不能補救人的缺陷;基督能,祂付贖價。任何宗教不能化舊為新;基督能,祂是生命。任何宗教不能起死回生;基督能,復活在祂。任何宗教不能從無變有;基督能,祂是萬有的創造者。

基督是真理,永不改變。宗教是哲理,是文化的一環節;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世界、國家、社會、個人,所求的幸福,不可能來自教會的體制、儀文、思想。幸福來自基督的救恩。要得著幸福,必須得著基督。除祂以外,別無幸福。福音使者,要傳福音,必須傳揚基督。除祂以外,別無福音。二十世紀教會的差傳工作,不分宗派,集中宣講基督救恩。這是教會的大醒覺,也是教會得發展的原因。基督身體只有一個,不能分開。求教會合一麼?持守基督,彰顯基督,傳揚基督。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