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講座摘要(第十四輯)
關體仁
第三十一課 聖公會的危難
英格蘭國立教會,中文命名聖公會,與天主教同出一源。英王亨利八世謀求英國政治及宗教獨立,脫離羅馬教皇的轄制,創立英國教會。教義與制度幾乎全無改變,只認英王為教會元首,取代教皇。
聖公會幾經風雨,幾乎給後來在位者推翻。馬利一世發難覆之,伊利莎伯一世復之。克倫威爾採開放政策,容納各教派參政。查禮二世復位,但宗教政治都受制於大臣和國會。
國會議員中,有不少曾經流亡的聖公會主教,和反天主教的加爾文派領袖。查禮二世主張各宗派和平共處,讓民眾自由選擇真理上應走的路。國會跋扈,與朝廷大臣合謀,通過一連串法案,限制非聖公會信徒的自由。一是地方官吏必須收回對自己宗派的誓言,改而遵守聖公會規則。二是官吏與教師必須使用聖公會公禱書。三是被革職的傳道人不得召集聚會。四是被革職的傳道人不得進入以前工作的城市和城市五哩之內的地方。
英國與荷蘭爭奪海外商業利益,爭戰有一段時間。及睹法王路易十四在歐洲大事擴張,即與荷蘭瑞典結盟,抵抗法國。為紓緩壓力,法與英訂立多佛條約 (Treaty of Dover) ,並秘密饋送英王一筆巨款,加上定期津貼,以紓解財政困難,因為國會不易通過撥款。
法國信奉天主教。英國小心防範天主教回朝。查禮二世無子。當王弟加入天主教,舉國震驚。國會隨即通過法案,規定天主教徒不得任軍事民事公職,除非他參與聖公會主餐,及否定變體說。王弟約克公爵應聲辭去軍職。
為確保繼位者是抗羅宗,英廷安排王弟的長女馬利出嫁荷蘭共和國元首威廉 (William of Orange) 。威廉家族受封於奧蘭治。夫婦二人都是抗羅宗的熱心信徒。法王目睹兩國聯婚,憤而揭發英王曾向法國索賄,責其得逞後即背棄法國。他要求立天主教徒約克公爵為王儲。事實上,英王沒有選擇,他遵守朝廷禮制,早已決定不立他的私生子(抗羅宗)為嗣君。他又認為王弟年邁無子,得位無礙於馬利將來承繼大統。
查禮二世於 1685 年去世。弟詹姆士二世繼位。他希望藉著天主教醫治英國八十年來因政黨教派鬥爭所帶來的創傷。效法法國,整軍經武,集中力量於君王,務求團結國家以臻富強。於是聖公會主教陸續以天主教主教代替,天主教徒出任公職。利之所在,驅使國會議員,朝廷大臣、軍隊、民眾、聖公會、長老會、公理會、清教徒,一致反對,甚至朝廷心腹,一代名將邱吉爾亦私下表示不願支持英王。不過,沒有人打算發動查禮一世時代的叛變,亦沒有人希望再見克倫威爾式的政權。到了 1688 年,宮中傳出詹姆士繼后誕生王子的消息。國人立刻採取行動,迎接威廉與馬利入京。詹姆士逃亡海外。翌年二人一同登基,共秉國政,史稱光榮革命。
論評
光榮革命這段歷史,說明宗教無真理的分野。從歷史事實觀看,能見的是宗教派系之爭,看不見哪一方面為真理而爭,更未聞說出真理是甚麼。
十七世紀末,教皇制度經過了一千二百年;聖公會也有一百五十年歷史。兩者教義、體制並無不同。不同的是名義;所爭的是權力。權力之爭演變成為王位之爭、政黨之爭、階級之爭、貿易之爭、領土之爭。無一不是利益之爭。
天主教和聖公會都是宗教組織。都相信宗教能產生政權。不受基督管治的社群,永遠不會成為教會。教會以基督為元首。主耶穌界定真理是祂自己(約十四:6)。沒有基督,宗教團體就沒有真理可傳。宗教所產生的政權,危如累卵。
英國憑藉外力,扶植宗教,穩住政權,事載史冊。其事可哀,其情可憫。然而問題還在。其後二十五年,一傳而帝系絕。不得已,再一次擁戴異族入主英國。
多個民族作過英國的主人。有不列顛人、羅馬人、撒克遜人、丹麥人、諾曼底(法)人、蘇格蘭人、荷蘭人,日耳曼(德)人。侵略、篡奪、婚姻,都可以改朝換代。現今的溫莎王朝,屬於日耳曼族。至於明日的英國,又是誰家天下?希臘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天地要改變,惟有基督永不改變。(來一:12)